【毛选故事】毛泽东批评赫尔利两篇文章发表的由来

特设专栏 2025.11.10 13 0

【毛选故事】毛泽东批评赫尔利两篇文章发表的由来

毛泽东为什么严厉批评赫尔利 毛泽东批评赫尔利两篇文章发表的由来

1945 年7月,毛泽东连续为新华社写了两篇评论:《赫尔利和蒋介石的双簧已近破产》、《评赫尔利政策的危险》,严厉批评赫尔利。赫尔利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在中国做了些什么?毛泽东又是怎样严厉批评他的呢?只有这些问题弄明白了,才能读懂毛泽东这两篇文章。

一、延安决定迎接美国大使赫尔利

赫尔利,全名帕特里克·杰伊·赫尔利,美国共和党人。1883 年生于俄克拉荷马州。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美军上校。1929年至1933年,任美国陆军部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他在远东战区服役,升为准将。1942 年,任美国驻新西兰公使,1943年,他作为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先后到过苏联、中近东和印度,1944 年升为少将。同年 8 月,赫尔利以罗斯福总统私人代表身份来华,“调处”国共关系。11月,他继高斯之后担任美国驻华大使。因积极推行扶蒋反共政策,遭到中共和中国人民的反对。1945 年 11 月 20 日,离职回国。1963年7 月病逝。

我党与赫尔利的接触,是从 1944 年 10 月开始的。在重庆的林伯渠和董必武,曾于 10月 17 日、18 日和 24 日,与赫尔利三次会面。赫尔利最初力图摆出一副公正的面孔,对我党讲了不少好话。在前两次会面中,他说:蒋介石对中共的态度已经缓和,允许他与我党接触,必要时可去延安沟通;蒋政府不民主,中共力量强大,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种因素,应有合法地位;他代表罗斯福帮助中国团结,绝不偏袒任何一方。他设想的“路线图”是:待国共代表在重庆谈判有了结果,他再与蒋谈;蒋同意后,他再到延安与毛泽东谈;最后毛蒋见面,发表合作宣言,两党合作“OK!”第三次赫尔利与林、董见面时说:蒋10月21日交给他一个方案,被他当场退回去了。蒋想让你们在前面打,他在后面打,就是把你们消灭。现在,蒋正在起草新的方案,他看过认为合理后,再带到延安。

但是,赫尔利受命来中国的真正目的,在他1944年 12月 24日给美国国务卿的电报中自曝出来。他说,来中国的目的是:(1)、防止国民政府崩溃;(2)、支持蒋介石任共和国总统和军队统帅;(3)、协调委员长与美军指挥官的关系;(4)、促进中国战争物资的生产和防止经济崩溃;(5)、为打败日本统一所有中国军队。这五条,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赫尔利是一个说得好听、做得“难看”的“不公正的调解人”。但是,起初党中央还不知道这些情况,轻信了他的动听言辞。

11 月 6 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讨论了赫尔利即将来延安同中共进行谈判问题。这是我党第一次涉外重要谈判,须中央领导同志共同谋划。毛泽东说,蒋介石要赫尔利来调解,想给些小东西而对我们加以限制,谈判的中心还是政治问题、联合政府、政治纲领等。他还说:赫尔利来,我们要开一个欢迎会,由周恩来出面介绍,再搞点音乐会。根据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的意见,会议确定:谈判是可以的,基本问题是要改组政府。会议还确定,我方对谈判要采取积极态度,力争谈出一个好的结果来。

1944 年11 月7日,赫尔利飞抵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以及美军观察组成员到机场欢迎。林伯渠同机到达。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记下赫尔利走出舱门的一幕:“舱门打开,舷梯顶端出现一个个子高高,头发灰白,具有军人风度而又十分英俊的男人。他身穿我从未见过的、极其漂亮的军服,胸前佩戴着标志各场战争的各色勋章,似乎美国打过的所有战争他都参加过。”他在机场检阅了临时调来的部队组成的仪仗队,始终面带微笑。在驶往住处的汽车上,他对毛泽东放肆瞎扯。显然,赫尔利对于此行的使命极为乐观。岂料,他最终“栽”在了中国。

二、一天两场谈判

11 月 8 日上午,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代表中共,与赫尔利举行了第一次会谈。这次会谈时间不长,只有50 分钟,以赫尔利的发言为主。气氛还算和谐,双方是在相向而行。

赫尔利首先说明,他是受罗斯福总统的委托,作为总统的私人代表来调解中国的事情。他到延安来,也得到蒋介石的同意和批准。他表示,美国不愿意干涉中国内部的政治,美国相信民主,中国亦相信民主,他本人也是民主的信徒。他的任务是帮助中国统一一切军事力量来与美国合作,以击败共同的敌人。赫尔利说,他曾和蒋介石详谈,蒋愿与共产党取得谅解,愿意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也愿意承认中国其他一切政党的合法地位;蒋介石考虑到吸收共产党人参加军事委员会的问题,也承认有必要在公平的基础上成立统一机构。在这种机构里面,共产党军队将获得与其他军队一样的平等待遇。接着,赫尔利拿出一份提纲,并说:这个提纲蒋介石认为是可以同意的,愿请毛泽东、朱德考虑以此作为谈判的基础,并提出应该增删或修改的地方。说完,他便开始宣读带来的文件。

这份题为“为着协定的基础”的文件,内容有五条:(1)、中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将共同致力于统一中国的一切军事力量,以便迅速击败日本与重建中国。(2)、中国共产党军队将遵守与执行中央政府及其军事委员会的命令。(3)、中国政府与中国共产党拥护在中国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孙中山原则,双方将遵行提倡进步与发展政府民主程序的政策。(4)、中国将只有一个国民政府和一个军队。共产党军队的所有军官和士兵,被中央政府改组后,将依照他们在全国军队的职位,得到同样的薪俸与津贴。共产党军队的一切组成部分,将在军器与装备的分配中得到平等待遇。(5)、中国政府将在承认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的合法地位,中国一切政党,亦将获得合法地位。

赫尔利宣读完毕,毛泽东立即问:“赫少将刚才所说的究竟是什么人的意见?”赫尔利没有理解毛泽东的意思,答非所问。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急忙提示说,毛泽东是要知道,赫少将所说的这几条是你自己的意见,还是蒋介石的意见。赫尔利回答:原来是他的意见,后来蒋委员长做了若干修改;他希望中国实行多党政治。然后,赫尔利又讲了一些罗斯福如何希望中国团结自强,以及蒋介石如何爱国并愿与毛泽东见面之类的话。他建议会谈暂停,以便毛泽东考虑他的建议。毛泽东回答说:感谢你到中国来,帮助中国团结抗日,打倒日寇,建设一个民主自由的中国,这是我们双方的共同目的。

11月8 日上午的首次会谈,算是摊牌摸底,8日下午的第二次会谈最为重要,主要是毛泽东发言。会谈一开始,毛泽东即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的事情很难办,这一点许多美国朋友也知道。中国有丰富的人力物力,我们需要的是团结。但是要团结必须有民主,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民主基础上团结全国抗日力量。现在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都打得很好,唯有中国的正面战场打得不像样子,这是因为中国缺乏民主。现在赫尔利将军来到,想帮助中国人民,促进中国人民团结,我们极表欢迎。尤其是今天,日寇向中国西南进攻,美国打到菲律宾需要中国配合,但国民党当局所负责的正面战场却天天打败仗。中国人民知道盟国朋友都非常着急。毛泽东又说: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在抗战头两年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国民党当局还没有破裂民族团结,这是蒋介石先生领导的党和政府好的一面。因此我们一向愿意与蒋先生合作打日本,从没放弃这一条。但是,还应该看到另一方面,那就是中国的困难、缺点与严重危机。

接着,毛泽东简略介绍敌占区、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情况。他说:对于敌占区,国民党当局是不管的,如何在这个地区内组织地下军以配合同盟军登陆作战,国民党当局也是不管的。国民党对解放区实施的包围、进攻、派遣特务捣鬼等等可以说是千方百计,一言难尽。在国统区,存在着严重的危机,尤以军事危机为甚。自今年(1944)4 月起,在日寇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已由300 万减至195 万。大部分国民党军队是打不得仗,一触即溃的。在大后方,民不聊生,土匪横行,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从未像今天这样低,各界人民包括大学教授、学生、小党派人士以及国民党党员都对当局不满和怨恨。

毛泽东根据中午的政治局会议意见,阐述了我党的基本主张,并针对赫尔利所带来的“五条”,提出我党的意见。

毛泽东指出第一点:“必须改组现在的国民政府,建立包括一切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国民政府,同时,现在政府的不适合于团结全中国人民打日本的老政策必须有所改变,而代之以适合于团结全中国人民打日本的政策。”这是解决问题的起码点。如果没有这一改变,协定是没有基础的。我们共产党人在沦陷区组织地下军,准备配合盟军作战;在解放区实行民主,坚持抗战。我们从不妨碍国民党,而国民党却来妨碍我们抗日民主活动,在 195万国民党大军里面有 77 万多被用来包围我们,其中一部分在进攻我们。我们在敌后战斗的63万军队和9000万人民,拖住了日寇的牛尾巴,保护了大后方。假若没有这个力量拖住日寇的牛尾巴,国民党早被日寇打垮了。1944 年 6 月间,国民党当局提出一个方案,要取消我们军队的80%,还要取消解放区的民选政府。这个方案如果实行,就没有人拖住日寇的牛尾巴,就只有害他国民党自己。

毛泽东强调的第二点是关于军队的问题。他说:赫尔利将军所提的要点中,有一条说改组我们的军队。改组后我们的军官和战士将获得和国民党军队一样的薪俸和津贴。这一条恐怕是蒋先生自己写的。我以为应当改组的是丧失战斗力,不听命令,腐败不堪,一打就散的军队,如汤恩伯、胡宗南的军队,而不是英勇善战的八路军、新四军。现在美军观察组参观边区、晋西北、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我们在敌后有几十个根据地,大的有 17 个。我们愿意你们组织几百个人的观察组,到各根据地去看看来做出结论,应该改组的究竟是哪一种军队。中国人民的公意是:哪个军队腐败,就应该改组哪个。毛泽东并指出,目前局势不民主造成了各种危机,强调国民党政府有崩溃的危险因而需要改组。

当时,毛泽东的谈话激怒了赫尔利,他指责毛泽东的言论是那些希望中国分裂的人散布的,是重复敌人的言论。毛泽东立即予以反驳,说这些关于蒋介石和国民党的话,罗斯福、丘吉尔、孙科、孙中山夫人都说过,难道你认为他们都是中国的敌人?

赫尔利见势不妙,立即表示自己误会了毛泽东的意思。他改口说:毛泽东把问题精彩地提出来了。但是,他显然没有料到毛泽东会对国民党政府提出这样尖锐的批评,因而言谈中露出颇为失望的意味。在替国民党政府辩护了几句后说,直到今天上午,他还没有了解在国共之间存在着这样深刻的鸿沟和这样严重的对抗,如果局势已经无望的话,那他何必枉费心力呢?后来,毛泽东回顾他同赫尔利的会谈,说明了他当场批评国民党,目的是在赫尔利面前攻一攻国民党,把赫尔利带来的“五条”中心内容驳掉,说明国民党腐败到了极点,国民党必须改组。为后面的谈判提出问题做铺垫。

这次会谈结束时,毛泽东说:我们就提这几条了,为了妥协,不再多提了。赫尔利一听很兴奋,马上说:从今天的谈话中,我感觉到毛泽东的热忱和智慧。在这个过程中,我有时误解了毛泽东的意思,请把我误解的话从记录中勾掉吧。毛泽东则说,赫尔利不辞辛苦,长途跋涉来到延安,帮助中国,我们表示深切的感谢。

在这次会谈中,毛泽东对赫尔利所携带的《为着协定的基础》逐条提出了意见:第一条是说两党团结,打败日本,重建中国。毛泽东完全赞成。第三条与第二条的先后顺序调动一下,强调进步与自由的重要。毛泽东提出的修改意见主要是:改组国民政府,使其成为代表各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人士意见的联合政府;改组统帅部,使其成为所有抗日军队代表的联合统帅部;将共产党军队服从国民政府,改为一切抗日军队服从联合政府及联合统帅部的命令;增加保障人民各种自由权利的规定;要求明确承认中共和各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这些改动,赫尔利表示同意。显然,他又把问题的解决想得太简单了。

三、11月9日谈判更紧张

1944 年11 月9日下午3时,双方举行第三次会谈。中共中央提出经过修改的“协定草案”,然后,双方就各自认为的关键问题进一步交换意见,并基本取得一致。另外,还讨论了实施方案的步骤。

毛泽东说:我们所同意的方案,如蒋介石先生同意,那就非常好。以前未解决的问题今天如能解决,那是中国人民之福。赫尔利回答:我将尽一切力量促使蒋接受,我想这个方案是对的。他表示,毛泽东不仅有非凡的智慧,而且有公平的态度。他这次能和毛泽东一起工作,实为平生快事。尤其使他感到庆幸的是,中国人民已经得到了这样一位大公无私、一心为人民谋福利的领袖。他说得十分动听。

随后,赫尔利直接问:“毛主席是否可签字于五要点之上?”毛泽东当即回答说:“可以!”赫尔利说:“那我也要在这上面签字。”毛泽东说:“今天把文件准备好,明天签字,不知蒋先生愿意签字否?”这时,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组长包瑞德插话说:“这五要点,在赫尔利将军见证之下,毛主席已予以接受。蒋如拒绝,赫尔利将军就可以很清楚地告知罗斯福总统,‘这五要点,我认为很公平,毛同意了,蒋不同意’。”

接着,赫尔利说,如果蒋介石表示要见毛泽东,他愿意陪同前往,一起讨论改组军队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问题。毛泽东表示了自己的担心,他说:我还不了解蒋先生是否会同意我们的五要点。他如同意,我即刻与他见面。我总觉得在我和蒋先生见面时,要没有多大争论才好;我很希望在赫尔利将军离开中国以前能见到蒋先生,使问题能够解决。毛泽东还说:我很早就想见蒋介石,但未能如愿。现在有美国出面,赫将军调停,这么好的机会,我是不会错过的。赫尔利听了十分兴奋,他再一次说:他愿意陪同毛泽东去见蒋介石。无论如何,他要以美国的国格保证,使谈判人员平安返回延安。毛泽东还提出:这五点双方同意后,应当由双方郑重签字,公开发表。赫尔利兴奋地说:那当然,不仅你们双方签字,我也要签字。

这次会谈商定,今天把文件准备好,明天签字。第三次会谈在融洽的气氛中结束。毛泽东再次感谢赫尔利为帮助中国人民所做的努力。赫尔利作答说:“我们的谈判进行得这样顺利。我敬佩毛主席的宽大态度。你所希望的各种改革,我完全同意。”他还愉快地说:“明天早晨我们签字后我还要赶回重庆去。请毛主席不要笑我迷信,明天星期五是我的吉日,我生日是星期五,结婚在星期五,第一个孩子生于星期五,获得第一个勋章也在星期五!”他的潜台词是:我胜利完成调解国共关系重大使命的时间,也是星期五。显然,此时的赫尔利根本没有预料到此后还会遇到很多麻烦。

四、11 月 10 日谈判签协定

1944 年11 月10 日上午10 时,毛泽东与赫尔利举行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会谈。毛泽东首先讲了三点意见:第一,关于我们商定的文件,请赫尔利转达给罗斯福总统;第二,我们商定的这个协定,昨天晚上我们中央委员会开了一个会,一致同意这个文件,并授权我代表中央委员会在文件上签字;第三,我今天还不能和赫尔利将军同去重庆。我们决定派周恩来和你同去与蒋介石谈判。毛泽东说:总之,我们以全力支持赫尔利将军所赞成的这个协定,希望蒋先生也在这个协定上签字。

中午12 时45 分,双方举行签字仪式。毛泽东代表中共,赫尔利作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和见证人,分别在一式两份的《中国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协定》文本上签字,同时交换了信件。文本上留着蒋介石签字的空白处。这份“协定”共五条,内容包括:两党合作、统一军事力量、打败日本、重建中国;改组国民政府,应包括各党派政治代表;由抗日军队代表组成联合军事委员会;联合政府实行进步、民主与自由政策,保障人民的权利;所有军队服从联合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得来的外援物资公平分配;承认国、共及各抗日党派的合法地位。

签字仪式结束后,毛泽东说:我们之所以决定派周恩来和你同去,是因为估计对于许多细节,蒋先生会有意见。周同志在那里,可以和赫将军一道帮助谈判。赫尔利也说:毛先生,你当然理解,虽然我们认为这些条款是合理的,但我不敢保证蒋委员长会接受它。

当日下午2 时,赫尔利携带双方签字的文件,踌躇满志地乘机离延返渝。周恩来、包瑞德与他同机去重庆。

当天,毛泽东根据赫尔利的建议,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信中说:“我很荣幸的接待你的代表赫尔利将军。在三天之内,我们融洽地商讨一切有关团结全中国人民和一切军事力量击败日本与重建中国的大计。为此,我提出了一个协定。”“这个协定的精神和方向,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八年来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所追求的目的之所在”。“我现托赫尔利将军以我党我军及中国人民的名义将此协定转达于你。”同日,毛泽东还致电罗斯福,祝贺他连任美国总统。

五、中共中央开会做评估

对于这次会谈及所达成的协议,党中央、毛泽东是满意的。在致罗斯福的信中,毛泽东写道:“我们党的中央委员会已一致通过这一协定之全文,并准备全力支持这一协定而使其实现。我党中央委员会授权我签字于这一协定之上,并得到赫尔利将军之见证。”在信的末尾,毛泽东对罗斯福的努力表示感谢。他说:“我们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向是有历史传统的深厚友谊的。我深愿经过你的努力与成功,得使中美两大民族在击败日寇,重建世界的永久和平以及建立民主中国的事业上永远携手前进。”事实上,赫尔利并没有及时地将这封信电告罗斯福,而是用军邮投递,结果这封信过了很长时间才到华盛顿。不知何故,罗斯福迟至1945年3 月10 日才给毛泽东复信。

在毛泽东与赫尔利达成的协议中,我们党作了重大让步。11 月 9 日晚,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召开的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在报告同赫尔利会谈的情况时指出:经过三次会谈修改后的五点协定,没有破坏我们的解放区,而是把蒋介石要破坏解放区的企图扫光了;破坏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使共产党得到合法地位,使各小党派和人民得到了利益。如果蒋介石签字承认这个协定,就是他最大的进步。明天签字,我们的文章做完了,问题就在重庆了。关于见蒋介石问题,我们不能拒绝,尤其是此时要考虑,为了人民的利益。签字后不去见蒋,我们就输理了。现在我不去,将来再说。今天中央委员会批准这个新五条,明天签字。我们承认一个联合的国民政府,并不妨碍将来我们自己组织解放区的政府。如果蒋介石在协议上签字,这是一个很大的胜利,因为我们得到了合法地位。

11月23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专门讨论国共两党关系。毛泽东说,来一个协定(指赫尔利带来的),去一个协定(指在延安签订的),现在又来一个协定(指蒋介石新提出的),我们坚持同赫尔利在延安签订的协议,现在蒋介石不同意,要发动一次尖锐的批评。我们开七大时宣布组织解放区联合委员会,将蒋介石一军。

周恩来在发言中说:蒋介石认为,我们参加政府和成立联合政府是有区别的。但赫尔利则将二者混为一谈,所以他认为蒋介石不会拒绝签字。事后证明,赫尔利错了。

六、赫尔利态度大变

赫尔利回到重庆后,没有马上去见蒋介石,这使蒋介石日夜难安,不知赫尔利要搞什么名堂。赫尔利经过与美国政府的协调后,于11月19 日会见蒋介石,交给他一份在延安与毛泽东一起签字的协定草案。不出中共中央所料,蒋介石当场拒绝。11 月21日,国民党提出一个“反建议”,由赫尔利交给周恩来。它共有三条,主要是:中共派代表参加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中共将一切军队交国民政府军委会管辖,进行整编;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包藏祸心的建议,实际就是要我党交出军队,被国民党“招安”控制起来,最终失去合法地位。

一个多月前对谈判前景兴奋不已的赫尔利,此时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完全站在蒋介石一边,背弃他在延安签字的协定。在11月21 日的谈判桌上,周恩来问赫尔利对联合政府的态度如何?他却不顾外交身份地耍赖说: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对如此关键的问题加以回避。赫尔利解释说,他原来不知道实际情况,所以在延安对“协定”添上一大堆内容;现在国民党的建议,是一个谈判的基础。周恩来追问赫尔利,是否同意我党关于联合政府的主张?他也是支支吾吾,不明确表态。同时说,他们时刻准备援助中国抗日,但是国共没有一个共同协定,他们的援助难以实施。由于国民党的顽固坚持一党专政,赫尔利背弃在延安所签协定,使谈判再次陷入僵局。国共两党关系处在一个严重关头。

党的方针是:坚持谈判,寻求折中方案,以达联合政府之目标。周恩来提出一个新的方案,发回延安,请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定夺。毛泽东集思广益后,于12 月1日复电周恩来说:拖一时期,再议下着。过早提交复案,对我不利。中央需开会讨论,请他和董必武即回延安。12 月 2 日,周恩来返回延安之前,约见赫尔利,转达中共中央对国民党三点方案的答复。赫尔利仍劝我党先参加政府,以便得到美国援助。对此,毛泽东复电周恩来说:牺牲联合政府、牺牲民主原则,去几个人到重庆做官,这种廉价出卖人民的勾当,我们决不能干。12月 7日,周恩来、董必武及包瑞德返回延安。当天,毛泽东主持六届七中全会,听取周恩来报告,进行讨论。

12 月 8 日,毛泽东、周恩来同包瑞德会谈,表示坚决拒绝蒋介石的三点建议。毛泽东指出:赫尔利支持蒋介石,背弃了与中共签署的五点建议,为蒋介石的反建议做说客。接着,毛泽东说:蒋介石的三点建议等于要我们完全投降,而交换条件是给我们一个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全国军事委员会的席位,我们不能接受。赫尔利说我们接受了这个席位,就是“一只脚跨进了大门”。我们认为,如果双手被反绑着,即使一只脚跨进了大门,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欢迎美国的军事援助,但不能接受一切要蒋介石批准的代价。美国开始同意我们的条件,后来又要求我们接受国民党的条件,我们难以理解。五条协定中,我们已经做了很大让步,我们不再做任何让步。既然蒋介石已经拒绝成立联合政府,我们决定成立解放区联合委员会,这是组成一个独立政府的初步的步骤。之后,包瑞德又飞回重庆汇报。

此后,双方信函来往不断。12 月 16 日,毛泽东复信赫尔利说:罗斯福总统复电给我,表示愿意与一切抗日力量合作打日本,我对此完全同意。我们希望包瑞德早日回延安工作;同日,周恩来复信赫尔利,说国共谈判无果,是由于国民党拒绝五条协定草案。为了给赫尔利留面子,同意共同商定的五条协定暂不发表。12月 28日,周恩来复信赫尔利,特向国民政府提出四点要求,请他转达。内容是:释放全国政治犯;撤退包围陕甘宁边、华中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的国民党军队;取消限制人民自由的各种禁令;停止一切特务活动。明确说,是否接受这四条,可以检验国民党是否有实行民主和团结的诚意。

1945 年 1 月 11 日,毛泽东复信赫尔利,婉拒在延安召开他参加的国共两党会议,指出那是不会有结果的。建议在重庆召开有国、共、民盟参加的代表的会议。1 月 20 日,赫尔利致函毛泽东,建议周恩来返回重庆继续谈判。1 月 22 日,毛泽东复电赫尔利,告知派周恩来赴渝参加谈判。周恩来行前,毛泽东指示:争取联合政府,与民主人士合作;召开党派会议,国、共、民盟参加;要求释放张、杨、叶、廖承志等,撤退包围陕甘宁边区的军队,取消特务活动。1月24 日,周恩来回到重庆,但僵局仍未打破。2 月13日,为表示我党诚意,周恩来与赫尔利一起去见蒋介石。但蒋态度傲慢地说:他不会接受联合政府的主张,说那样等于推翻政府;党派会议等于分赃会议。周逐条批驳。鉴于坚冰一时难以打破,2月16日,周恩来只得返回延安。

为此,新华社2 月 17 日发表毛泽东写的新闻,指出:周恩来同志“在重庆留了三个星期,和国民党政府方面进行了多次商谈。由于国民党当局依然坚持一党专政,反对联合政府,反对人民与民主,并企图吞并八路军、新四军,以致仍如过去谈判一样,未能成立任何协议,恩来同志乃于十六日上午十二时飞返延安。”尽管赫尔利出尔反尔,明显偏袒蒋介石,但我党为长远计,没有公开批评他,一直与美国也保持着联系。2月18日,周恩来致电赫尔利,指出不能只由国民党派代表出席 4 月 25 日在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会议,中共和民盟应该派三分之二的代表出席。赫尔利回电拒绝这一要求,(后来经过斗争,中共代表董必武赴旧金山出席联合国会议)。3月1 日,蒋介石发表公开演说:不能结束党治,拒绝成立联合政府。并定于11 月12 日召开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还说要组织一个有美国人参加的三人小组,负责整编共产党军队。之后,派一名美国军官,统率共产党军队。气焰嚣张到极点。

七、毛泽东严厉批评赫尔利

在抗日战争最后的一段时间,赫尔利扶蒋反共的真面目暴露出来。1945 年 4 月 2 日,他在美国国务院的一个记者会招待会上,公开宣布:美国的军事援助只给蒋介石政府,而不支持任何的武装和军阀。他还攻击中共及其领导的军队阻碍了中国的统一。同时,美军飞机在解放区散发反共拥蒋的传单。

这时,我党不能不表态了,先由重庆的《新华日报》发表一篇时评——《我们的坚定而明确的态度——评赫尔利将军谈话》,批评赫尔利的言论“有助长中国内战与分裂的危险。有拖延抗战胜利的危险”。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延安《解放日报》暂取不理态度。直至 6 月底,根据事态的发展,延安《解放日报》才公开点名批评赫尔利。但是,仍然注意了他与美国政府的区别。7月,中共开始公开批评赫尔利:7月 10日,新华社发表毛泽东写的评论《赫尔利和蒋介石的双簧已经破产》;7 月12 日,发表毛泽东写的新华社评论《赫尔利政策的危险》(收入《毛选》后题目改为《评赫尔利政策的危险》)。

前一篇文章,约 1800 字,且不分段,显示一种高屋建瓴之势。文中毛泽东直称赫尔利为“帝国主义者”,与蒋介石“一唱一和,达到了热闹的顶点”;蒋介石敢于要中共交出军队,“赫尔利老爷的撑腰起了决定的作用”;“赫尔利蒋介石的一套,不管他们怎样吹得像煞有介事,总之是要牺牲中国人民的利益”。文章对所谓“国民大会”的闹剧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揭露蒋介石假民主真独裁的面目。

后一篇文章,仅1000 字,一气呵成,不分段,显示出势如破竹之势。文章指出,赫尔利公然宣称“美国只同蒋介石合作,不同中共合作”,“这个以赫尔利为代表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危险性,就在于它助长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增大了中国内战的危机。”

此后,毛泽东又写了《赫尔利的政策的破产》《美国“调解”真相和中国内战前途—和美国记者斯蒂尔的谈话》等文章,极尽雄辩、嘲讽笔法,无情地戳穿赫尔利的援蒋反共的嘴脸。这些文章指出,“美国政府的政策是在借所谓调解作掩护”,支持蒋介石的屠杀政策,最终使中国变为美国的殖民地。毛泽东说,这样严厉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使全国人民和民主党派认清赫尔利的真实面目,迫使美国政府改变反对中共的态度。

果然,我党对赫尔利公开一“批”,美国政府坐不住了。7 月30 日,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劝告中共不要批评赫尔利。毛泽东致电中共中央重庆工委委员徐冰、刘少文,指出:美国报纸经常批评外国元首,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批评赫尔利?赫尔利曾经批评中共,把中共和军阀并列,并且是当作整个党批评的,为什么中共不能批评他?“我们的批评是将美国政府与美国人民分开,又将美国政府中决定对华政策的人物与其他人员分开,又将美国政府一部分错误政策与其他正确政策分开。只要美国政府的现行扶蒋反共政策有一天能改变,我们就将停止批评这个政策,否则是不可能停止的。”对此,毛泽东还说:你们美国人吃的是面包,我们吃的是小米,你们美国人吃饱了干什么是你们的事。意思是:你们还想管我们吗?

我党与赫尔利的谈判是成功的。我们没有失掉任何东西,却得到了中美两国舆论的支持。赫尔利这个人有点冒失,他没有把中国复杂的问题搞清楚,就过早“乐观”起来,最后事情还是泡汤。

不久,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国共谈判和中美关系中的悬案,留给了新的历史时期去解决。延安谈判后,赫尔利两次表示愿意去延安,再促国共谈判。终于,1945年8月 28日 11时,毛泽东同周恩来、王若飞,在张治中、赫尔利的陪同下,乘飞机离开延安到重庆进行国共两党谈判。其间,毛泽东与赫尔利有不少交往:8 月 28 日晚,赫尔利出席国民党欢迎毛泽东的宴会;8月 30 日上午,毛泽东访晤赫尔利;9 月4 日,毛泽东应赫尔利邀请,共进午餐;9 月13日,毛泽东应邀出席赫尔利的午宴;9 月21日,赫尔利找毛泽东谈话,仍然要求中共交出解放区和军队,承认蒋的要求。同时威胁说,否则谈判就要破裂。毛泽东从容回应:不交出,不承认,也不破裂。问题复杂,还要讨论。10 月11 日,重庆国共谈判在签署“双十协定”后结束,毛泽东返回延安。11 月,赫尔利离职回国。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