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选故事】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特设专栏 2025.11.10 32 0

【毛选故事】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夺取全国胜利的动员令 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1945 年春天,抗日战争到了夺取最后胜利的重要关头。为争取抗日战争和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于 4 月 23 日至 6 月 11 日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6 月 11日下午,毛泽东在大会结束时做了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意味深长地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向全党发出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伟大号召,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困难、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全文言简意赅、气势恢宏、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成为党的重要历史文献和毛泽东思想的经典篇章,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长期学习,广为传诵。

一、战胜日寇,毛泽东多次提到愚公移山

1937 年 7 月 7 日夜,日寇发起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这次战争是中国遭到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强敌入侵,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峻危机。抗日则存,不抗日则亡。7月8 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面对强寇,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前,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就已预见到这场战争的必然性、艰巨性与持久性,都特别强调要开展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与持久战的准备。由于蓄谋侵华已久,在战争开始后日寇很快就占领了中国华北、华东与华南大片领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相继制定了持久战争的相应军事方针与策略。毛泽东经常用愚公移山的事例鼓舞全国各界人士,希望全国民众能像古时愚公那样团结全家,以持久作战的精神打败日寇。早在1938年4 月30 日抗大第三期第二大队毕业典礼上,毛泽东就对即将开赴太行山等地的干部们讲过:要学习愚公挖山的精神,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统统移掉。5 月,毛泽东写成《论持久战》这篇重要论文,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1938 年10 月,武汉、广州相继失守后,毛泽东对抗大学员发表了重要讲话,告诫抗大学员不要因失掉武汉、广州这些城市而哭泣,并指出,今天失掉个把城市是不要紧的,因为我们是长期战争,那些城市总归要失掉的。我们的办法就是打下去,一直到胡子白了,于是把枪交给儿子;儿子的胡子又白了,再把枪交给孙子;孙子再交给孙子的儿子,再交给孙子的孙子……总要打下去,日本帝国主义不倒也差不多了。随后,毛泽东用通俗、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要求抗大学员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做到“不开小差,坚持长期斗争,长期学习,不怕艰苦,与我们的朋友长期合作下去”,那么我们一定能打败日寇,建立一个自由幸福的新中国。

在 1939 年 1 月 28 日抗大第 5 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抗大是学军事政治的其中之一的学校,但我们有特点,我们学的东西,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还有艰苦的工作作风。抗战一定要胜利,这是政治方向,而这个政治方向是坚定的,不怕任何艰苦困难要坚持着,不要半途而废。接着,毛泽东又重申,“现在同志们都没有长胡子,等长了胡子了,抗战还未胜利,就交枪给儿子。儿子长胡子了,就交枪给儿子的儿子,儿子再给儿子,再给儿子……这样下去,何愁抗战不胜,建国不成?这条道理是中国古代一个老头发明的。”毛泽东讲了这个故事之后,又把话题引到抗日的问题上,他说,“我们打日本帝国主义,也是这条道理。我们是经过艰难困苦的,过去红五团到了一个地方,那里一没有小米,二没有高粱,三没有包谷,更没有大米、白面,就吃了五十天的树皮。这是实际经过了的。现在日本要封锁我们,我们就自己生产,种小米、种菜、喂猪、做鞋、打袜子,党政军民学大家一齐动手,衣食住都由自己来解决,艰苦奋斗,不怕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有了这一条,抗战一定能够坚持下去,有了这一条,一定能达到我们的政治方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毛泽东的这段话就是号召抗大学员,在抗日战争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1939 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又特别提到:“你们要代表全国大多数的老百姓,代表一切爱国的人,抗日的人,求中国独立、自由、幸福的人,并且是要永远的代表他们。将来你们老了,教育你们的儿子也要代表他们,儿子再告诉儿子,孙子再告诉孙子,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并且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传遍全中国,不达目的不止。我们一定要这样努力去做,长期去做,一定要把革命干成功,干到底。模范青年们,你们要切记这一点——‘永久奋斗’。”这充分体现了愚公所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只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就一定能达到胜利的奋斗精神。

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熟谙各种历史典故,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紧贴现实,化繁为简,深刻易懂,给中国革命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通过对“愚公移山”典故的多次强调,毛泽东向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的方向,认为必须发挥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的团结力量,以旷日持久的斗争精神,才能取得胜利,而抗战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证明,到 1945 年初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完全陷入了中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侵略力量严重削弱,其称霸全球的战略规划完全破产。而中国人民的抗日力量不断增长,如抗战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人数只有 4.6 万,新四军人数 1.03 万,根据地人口约 150 万,而到了 1945 年春,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已有 19 块,总面积 95 万平方公里,人口 9550 万人,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装上升到 91 万人,民兵有 220 万人。

不断扩大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已经形成对日军占领的许多中心城市和交通线的包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的局部反攻,不仅在战略上有力地策应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和英、美盟军的对日作战,同时也为对日全面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1945 年4月24日,即中共七大召开的第二天,毛泽东在大会作口头政治报告。当讲到自卫与反击的时候,毛泽东继续引用愚公移山的寓言,讲得非常细致。指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与“不打则已,敢打必胜”的决心,坚信“世界上的反革命,日本侵略者和中国的反动派,不把他们打倒是不行的。”据七大代表们回忆,毛泽东讲完这个故事后还说:“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完不成这个任务,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的儿子”,当时全场寂静、严肃,然后报以热烈的掌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毛泽东讲话后,接着讲道:我和国民党顽固派谈判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我们现在的书记不是陈独秀,而是毛泽东啊!”并且向大会郑重宣示:“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要把中国革命搞胜利,这一任务用不着交给我们的儿子。”

5 月31 日,在大会结论中谈到“实事求是问题”之团结精神时,毛泽东再次指出:“我多次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要大家学习愚公的精神,我们要把中国反革命的山挖掉!把日本帝国主义这座山挖掉!”革命的队伍也只有像愚公移山那样,“我们的枪是一支一支地增加,地方是一小点一小点地扩大,然后合起来就壮大了,就可以夺取天下。”可见,毛泽东自抗战以来面对强寇,多次提到愚公移山的寓言,时时提醒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持久抗战的奋斗精神,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政治家的高瞻远瞩与科学预见。

二、美国政府与国民党倒行逆施,毛泽东号召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以后,美国政府不断调整对华方针,逐渐转向同情并支持中国抗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与中国结盟并加大了对华支持力度。同时,美国政府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和解放区是夺取对日作战胜利不可忽视的力量。时任驻中印缅美军总司令、中国战区参谋长与总统代表的史迪威向蒋介石多次建议从某些方面应支持共产党,但均遭到蒋介石拒绝。1944年 7、8 月间,美军观察组抵达延安,他们写了许多考察报告,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根据地的情况。但美国政府经过再三考虑,还是决定支持独裁的国民党政府。

中国共产党坚决而灵活地同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进行了斗争。1944 年10 月,与蒋介石有矛盾的史迪威被撤换回国,11 月下旬,赫尔利担任美国驻华大使。因为美国政府开始感到,“中国共产党已变成中国最有动力的力量”,“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日趋崩溃”,共产党还领导着一支有着很强战斗力的军队。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如果在打败日本前中国发生反共内战,国民党就有垮台的危险。因此美国希望蒋介石开放一点民主,而使共产党把军队交出来。他们认为,只要共产党交出军队,战后就可以稳稳地维持蒋介石的统治;同时,还可以避免因中国问题而引起苏美之间的对抗。

1944 年11 月7日,赫尔利飞抵延安,表示赞同中共关于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经过三天谈判,赫尔利和中共领导人共同拟定了《中国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协定(草案)》。但是,蒋介石拒绝签署这个“协定”,赫尔利跟着背弃了他在延安赞同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以后,在国共两党多次接触和谈判中,赫尔利对中共表示的态度是:你先交出军队给我,我就给你民主。当他们的政治欺骗被戳穿后,赫尔利在1945年4 月2日发表声明,宣称美国政府只同国民党“合作”,不同共产党合作。

美国政府扶蒋反共政策的逐步公开化,助长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气焰,增大了中国内战的危机。1945年5月5 日至21日,国民党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拒绝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选择了坚持独裁、准备内战的道路。美国和蒋介石的威胁和欺骗,当然不能阻止中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的解放事业的前进步伐,但已经预示,这个事业在抗战胜利时和抗战胜利以后还将经过严重曲折的斗争道路。

对此,毛泽东在七大闭幕词,即《愚公移山》的演讲中,几乎用了一大半的篇幅,严厉地批评了美国政府与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施行为。毛泽东强调说:“美国政府的扶蒋反共政策,说明了美国反动派的猖狂。”“美国政府要破坏我们,这是不允许的。我们反对美国政府扶蒋反共的政策。”他接着对比了同时期召开的国民党的六大与共产党的七大,指出:“两个大会有完全不同的目的:一个要消灭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势力,把中国引向黑暗;一个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中国封建势力,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把中国引向光明。这两条路线在互相斗争着。”

讲演中,毛泽东用自己的话复述了古时候愚公移山的故事,认为愚公能举全家之力用锄头等简陋工具移走太行与王屋两座大山,同样,“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一切中外反动派的阻止中国人民胜利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坚决相信,中国人民将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大会的路线的领导之下,得到完全的胜利,而国民党的反革命路线必然要失败。”

三、愚公移山贵在团结,这是战胜一切反动派的根本

党的七大顺利、圆满的结束,是毛泽东作《愚公移山》闭幕词的最直接前提。毛泽东在闭幕词开篇就指出“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大会”,“我们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一个团结的大会”。所谓胜利的大会,就是“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决定了党的路线,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第二,通过了新的党章。第三,选举了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委员会。今后的任务就是领导全党实现党的路线。”

的确,七大召开时,距1928 年召开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已17年,它负有总结以往革命经验和迎接抗日战争胜利的任务。而且,共产国际解散已两年,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有利于彻底破除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有利于根据中国国情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一个多月的会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在24 年中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八年抗战的经验,制定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正确的纲领和策略。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大会再次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的口号,并对新民主主义国家应该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纲领作了详尽的说明。鉴于国民党统治集团实行卖国、内战、独裁的政策,会议要求全党在争取建立联合政府的同时,还必须有另外一方面的准备,即警惕内战,准备应付内战。如果国民党发动内战,人民就用革命的战争,打倒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同时,会议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使全党有了在思想上工作上取得一致的牢固的理论基础。会议特别强调,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反对脱离群众的命令主义、官僚主义和军阀主义的错误倾向。党内生活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党的严格的集中制与广泛的民主制结合起来,把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保证党的政治任务的执行和全党在斗争中行动一致。

而且,会议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全党在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团结。七大选举产生中央委员44人,候补中央委员33 人。在选举中坚持三个原则:其一,对过去犯过错误的同志,不一掌推开,只要他承认错误,决心改正错误,还可以入选;其二,对于中国革命在长期分散的农村环境中形成的“山头”,既要承认和照顾,又要缩小和消灭,要把各个地方、各个方面的先进代表人物都选进中央委员会;其三,不要求每一个中央委员都通晓各方面知识,但要求中央委员会通晓各方面知识,因而要把有不同方面知识和才能的同志集中选出来。根据这些原则,七届中央委员会是一个由各个地方、各个岗位、各种经历的优秀人物汇集的、有威信的空前团结的领导机构。6月19日,七届一中全会选出13名中央政治局成员,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全党的团结还不足以战胜国内外的反动势力,他在《愚公移山》闭幕词中明确地说:“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要使全国人民有这样的信心: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不是反动派的。”接着,毛泽东在复述古代寓言愚公移山的故事时认为,愚公能号召全家一致,用“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信心去搬除“不会再增高了”的两座高山是很好的,但能取得很快的效果,也因为“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毛泽东马上接着指出,“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领导与团结好全国各族人民,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富裕,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愚公移山》成为夺取全国革命胜利乃至建设的动员令与精神符号

1945年6月11日,在抗日战争即将夺取最后胜利、我国面临两个命运抉择的重要关头,毛泽东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中共七大闭幕词,意味深长地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并赋予这个寓言故事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从此,《愚公移山》作为中共七大的重要文献,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毛泽东思想的经典篇目载入史册,愚公精神则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愚公移山》的闭幕词,给予参加会议的亲历者与后人无穷的回想与奋斗的动力。时任一二九师司令部机要科科长的杨国宇在日记中记载:七大闭幕那天下午,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会后,毛泽东“讲到愚公说:‘我虽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他记得很熟,每讲一句,即举手掰一个指头。当讲到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大山。全国人民一齐起来挖这两座大山,一定会挖掉的”。讲完后,“全场代表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长时间鼓掌不息”。

时任屯留中心县委书记的高扬文回忆:“在会议期间,最使我惊讶的是,毛主席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最深奥的理论问题、最复杂的思想问题和政策问题。讲话中警句连篇,幽默而又十分恰当的比喻经常出现,不但使代表们加深了对报告和讲话的理解,而且越听情绪越高。毛主席是带着感情讲话的,有时娓娓而谈,有时慷慨激昂,当讲到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阴谋消灭共产党时,则厉声怒斥。毛主席讲话的艺术,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又据晋察冀边区代表李德仲回忆,毛泽东在“七大”之后,“‘愚公移山’问题也是每会都讲,所以使大家的思想非常清楚。当时估计到,夺取东北有许多困难,日本在东北统治了14 年之久,夺取东北不是很容易!在敌后还有战争,国民党还要反共,在这种情况下,为取得东北的胜利,就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毛泽东认为,愚公移山精神就是中国人民应有的重要民族精神之一。《愚公移山》从精神上武装和动员了全党和人民“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愚公移山”是动员全国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响亮口号。1953年,此发言稿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1957 年10 月9日,毛泽东收到一份来自山东莒南县的关于农业生产的报告,报告的题目是“山东省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丰收再丰收”。毛泽东在这份关于厉家寨农业丰收的报告上,挥笔写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语。从此,厉家寨名播全国,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我们今天看到的毛泽东手书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八个字,就是从当年毛泽东的批语中摘取的。毛泽东的批语,很快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造山河的伟大号召。广大人民群众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发展生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全国人民吃饭问题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中,愚公精神已经内化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之一。

毛泽东认为,任何人不论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都应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才能干出一番成绩。1964年3月24日,在同薄一波的谈话中,说到要多读书时,毛泽东又提到“愚公移山”。他说这个寓言是有道理的,在一百万年或者几百万年以内,山是可以平的。愚公说得对,他死后有他的儿子,子子孙孙一直发展下去,而山不增高,总有被铲平的一天。

“文化大革命”时期,《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合在一起被称为“老三篇”,成为对广大党员和群众进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经典文献。1966 年的《解放军报》先后发表了政治教员学习这三篇著作的辅导材料,这些辅导材料指出,《愚公移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教育的经典文献,是我们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最根本的必修课”。之后又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宣传“老三篇”,尤其是启用了传统的民间文艺形式,如三句半、对口词、数来宝、快板书等,进行宣传。而且,从此时期起,此文进入中学教材,《愚公移山》得到了更大的宣传与发挥着培养新一代国民的作用,可谓是国人皆知,乃至背诵。

1971 年,荷兰纪录片大师伊文思来中国拍摄大型纪录片,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大力关照与支持。此影片长达12个小时,由12 部各自独立的影片组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人民艰苦创业的精神,总片名就是根据周恩来的提议,用“愚公移山”来命名的。这部影片1976 年在法国巴黎国家艺术影院上映,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评论家的好评。次年,该片在中国举行首映式时,伊文思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改革开放以来,愚公移山精神依然闪烁着时代光芒,在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根据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党中央再次申明《愚公移山》这一名著至今仍有重要意义,并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1986 年,《愚公移山》一文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1987年5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荷兰首相吕贝尔斯时说:“我没有去过你们的国家,听说荷兰不少土地是填海造出来的,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了不起。中国有句话,叫做‘愚公移山’,这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你们称得上是‘愚公移海’。”1991 年,此文收入重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发布评论